1.专业定位
网络工程专业的前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年设置的网络工程方向,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原属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2019年1月划归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至今已有5届毕业生。2018年获批为工程硕士及学术型硕士招生点(挂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2021年获批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逐年趋高,学生获奖越来越多,高端对口就业率和平均起薪也不断增高。
粤港澳大湾区网络信息产业发达,对高级网络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大力宣传网络道德与网络法规,面向大湾区网络信息产业的需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索适合校情与学情之路,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不断优化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不断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努力将学科优势转化成育人优势,教学科研深度结合,合力育人,争创一流。本专业着力培养品德优良,能够立足中国大地,特别是大湾区建功立业,既能快速适应产业需求,又有较强发展后劲的,创新实践与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2.培养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网络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与较高的外语水平、过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良好的个人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网络工程理论基础、对网络工程复杂问题的分析、设计及求解能力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应达到如下目标:
1. 具备从事网络工程相关工作所需的高等数理基础、工程技术基础、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并应用于解决网络相关领域产品在研发、集成、运维、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
2.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具备分析、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熟练的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技能。
3. 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在网络工程相关系统的研发、生产和运营团队中有效的发挥组织管理作用。
4. 具有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的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和国际视野。
3.培养规格
1)学制学分
本专业学制4年,学生必须达到德育培养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修满规定学分的必修课、选修课及所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获得总学分161.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3.5学分(含课内实践)、集中实践教学19学分,并取得规定的15学分课外学分方能毕业。
2)毕业要求
为使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上述核心培养目标,本专业拟在为期4年的本科教育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能力: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备坚实的知识体系,包括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熟悉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能够将各类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网络工程问题。
1.1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网络工程问题的表述;
1.2 能针对具体的网络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3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网络工程问题;
1.4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网络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核心知识,并对网络工程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有较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网络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2 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网络工程问题;
2.3 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4 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够设计针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规划和实施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和文化等制约因素。
3.1掌握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能够针对网络系统的功能与性能需求,完成特定单元的设计;
3.3能够进行网络系统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4在网络系统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专业科学方法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3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4.4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网络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平台和开发适当的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能够理解其局限性并适当改进。
5.1了解网络工程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对其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网络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网络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和文化等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6.1 了解网络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网络工程实践的影响;
6.2 能分析和评价网络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相关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网络工程实践中能够综合考虑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能够理解和评价网络工程领域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知晓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理解网络工程实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 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网络工程实践,评价针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公民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网络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网络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理解网络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网络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主动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2 能够理解多角色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含义,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9.3 能够根据团队整体需求去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毕业要求10:沟通:具有沟通的能力、方法和技巧,能够就网络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关注全球性问题,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网络工程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
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网络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掌握网络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了解网络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3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
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技术理解力,凝练综述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4.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成立了由本专业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委员会,负责培养目标的制定,成立主要由高校同行、业界、校友、雇主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进行审定。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修订过程收集、分析与综合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网络工程专业咨询委员会的建议,也参考了校友、雇主、毕业生的意见。经由课程委员会以及咨询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培养目标,作为制定专业毕业要求的依据,并据此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1)总体框架
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课 程 类 别 | 学分 | 比例 | 学分合计 |
思想政治课 | 15 | 9 % | 15 |
通识 课程 | 通识教育必修课 | 27 | 17 % | 33 |
通识教育选修课 | 6 | 4 % |
专业类 课程 | 学科基础课 | 62 | 38 % | 96.5 |
专业必修课 | 11.5 | 7 % |
专业选修课 | 23 | 14% |
实践教 学环节 | 集中实践教学/实习(必修课) | 17 | 11 | 17 |
总学分 | 161.5 | 100 |
|
理论教学内容与体系: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占学分比例% | 支撑的毕业要求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 高等数学C(I)(5)、高等数学C(II)(6)、线性代数(2.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5)、离散数学(3)、大学物理C(4)、自然科学经典导引(2) | 26 | 16.10 | 毕业要求1、2、4、12 |
工程基础类课程 | 程序设计基础(4)、程序设计基础实践(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实践(1) | 10 | 6.19 | 毕业要求1-5 |
专业基础类课程 | 计算机导论(1)、数据结构(4) 、数据结构实践(2)、数据库系统原理(3)、计算机系统I(4)、数据库系统原理实践(1)、计算机系统II(4)、操作系统(4)、操作系统实践(1)、计算机网络(4) | 28 | 17.34 | 毕业要求1-5 |
专业课程 | 网络规划与设计(3)、Linux系统管理(3)、网络协议分析(2)、网络安全(3)、互联网思维(0.5) | 11.5 | 7.12 | 毕业要求1-5,7,9-12 |
专业选修课程 | Web开发入门(3),算法设计与分析(3),移动应用开发(3),Python数据分析与应用(3);数字通信原理(3),华为认证HCIA-Datacom(3),网络攻防技术(3),Web前端框架(3),Java Web应用开发(3),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3);网络编程与实践(3),华为认证HCIP-Datacom(3),物联网技术(2),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开发(3),人工智能概论(2),算法之美(3) (从上述专业任选课程中至少选修23学分) | 23 | 14.24 | 毕业要求1-7、9-11 |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 国际素养英语A1、A2(3+3)、体育(1+1+0.5+0.5+0.5+0.5)、军事理 论(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人文社科经典导引(2)、思想道德与法治(3)、国家安全教育(1)、劳动教育(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创业基础(2)、工程伦理(2)、形势与政策(2)、就业指导(1)、通识教育选修(6) | 44 | 27.24 | 毕业要求6,7,8,10,12 |
2)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设计、Linux系统管理、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安全。
3)集中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课程名称 | 学分 | 实践训练(周) | 支撑的毕业要求 |
军事技能 | 2 | 3 | 毕业要求9-12 |
思政课社会实践 | 2 | 2 | 毕业要求6、7、9-12 |
网络工程综合实训 | 4 | 4 | 毕业要求1-12 |
毕业实习 | 4 | 4 | 毕业要求1-12 |
毕业设计(论文) | 7 | 14 | 毕业要求1-12 |
合计 | 19 | 27 |
|
5.教学条件
1)教学实验室与设备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根据课程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型实验室,充分提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项专业环境,用于实验课程教学。基于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网络工程专业可使用的教学实验室主要包括: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网络安全专业实验室。近年由于学院的发展,实验室也进行了相关调整,目前专业实验室位于8栋B座4楼和9栋A座2楼,共10间。每间实验室均配置计算机、实验设备及相关软件,并配有相关的实验管理人员,当前实验室开展的课程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场所 名称 | 地点 | 面积 (m2) | 类别 | 主要设备名称 | 数量 |
软件工程实验室 | 8B403 | 128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5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软件工程实验室 | 8B404 | 128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5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软件工程实验室 | 8B405 | 128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5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软件工程实验室 | 8B413 | 128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6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网络工程实验室 | 8B407 | 128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5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网络工程实验室 | 8B408 | 128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5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网络工程实验室 | 8409 | 128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5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网络安全实验室 | 8B412 | 128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5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网络安全实验室 | 9A206-1 | 108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5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网络安全实验室 | 9A206-4 | 102 | 教学 实验室
| 电脑 | 50 |
投影 | 1 |
柜式空调 | 2 |
2)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
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学院设有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包括软件测试实验室、智汇谷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实验室位于8栋B座4楼。每间实验室均配置计算机、实验设备及相关软件,并配有相关的实验管理人员,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3)实习基地
为缩小高校网络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多维度校企合作,探索适应产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已与中软国际、东莞商二信息科技、广东盘古信息等19家企业建立多类型的校企实习实践基地。上述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专业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联合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6.专业特色
网络工程专业依托学科是省重点学科,拥有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排名位列全国53(前18%,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9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报告》)。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有:
1)产教协同育人。
2014年以来,本专业围绕产业创新链优化专业知识结构,通过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镇等“联姻”,共建了华为网络学院、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360网络安全学院等3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专业统筹育人。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拥有3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本科专业: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通过专业统筹,将3者的公共部分提取出来由学院统一组织建设,不同部分由各自教学系组织建设。结果使得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3)学科助力育人。
通过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学院的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成为了省重点学科。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升了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拓展了专业前沿教学内容,加强了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竞赛和毕业设计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改善了教学环境、实验条件与实践平台。
7.培养成效
网络工程专业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向,着力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近3年来,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奖14项,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大赛、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国数学建模应用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获奖260余项。
网络工程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原则。部分学生取得华为认证体系中最高级别的ICT技术认证-HCIE认证;不少毕业生分别被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优酷、深信服、华为等通信与互联网名企录用。除过硬的就业质量,网络工程专业还鼓励学生积极报考研究生。近年来,本专业多人被录取为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985/211高校的学术型研究生。
8.质量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学院依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根据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通用质量标准等,制定了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评估的质量标准,使教学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 建立了教师全员听课制度,形成了教师互听、督导选听、领导抽听的三维听课体系。
2) 制定了覆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训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备课、授课、实验指导、作业批改、辅助答疑、学生出勤、课程考核等环节,均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3) 深入产业、企业调研,召开校友、企业雇主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雇主对毕业生的期望以及校友从事工程项目后对自己能力的反馈,进而修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安排。
4) 成立了专业课程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改专业课程规划;定期召开课程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会议,每年进行毕业设计、实训课程总结,形成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意见。